【人民城市·温暖中国】“绣”的边陲绿洲“润”
编者按: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。 70年来,新疆在经济、文化、生态等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城市发展日新月异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、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”的重要理念,中央广播电视网新疆频道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精心策划了“人民城市·温暖中国”新疆线上活动。记者将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,用脚探寻每个城市的肌理,用镜头捕捉每个地区的民生温情,清晰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城市新形象她共建、共享发展。中央广播网阿克苏11月6日消息 从戈壁沙漠到滨水绿色长廊,新疆阿克苏市以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修复响应城市更新的倡议。这里没有大规模的拆迁建设,只有错综复杂的“刺绣技艺”,改变着环境,编织着人心,滋养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渴望。 2025年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迎来成立70周年。 70年来,这片土地从毁灭走向繁荣,从封闭走向开放,谱写了边疆发展的精彩史诗。在阿克苏市,建设的“缝线”和旧聚落的“缝线”、湿地公园的“绿线”、国学研究院的“墨香”,以“人民城市”为背景,勾勒出一幅“共建共享”的温馨画卷。湿地“发光”:一首描写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绿野诗。晨光照射在蜿蜒的木栈道上,白鹭飞过湖面,激起一圈圈的涟漪。市民沿着生态步道慢跑,孩子们在观鸟亭里轻轻数鸟。很难相信这一幕竟然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市。曾经,这里黄沙漫天,水源稀少,如今碧波荡漾,植被茂盛,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象征。市民在湿地公园散步(央视记者也摄)“以前我们这里沙子很多,空气质量也不是很好。湿地公园结束后,我经常带着家人去我们湿地公园散步、散步。这里树木很多,环境很好,有时会看到很多野生动物,我出去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。“很开心,很好。”阿克苏市民王琪笑着向记者分享。湿地公园的建成,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气候,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,享受生态效益。曾经的风沙源,如今成为城市的“绿肺”和居民的游乐天堂,见证了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鸣。俯瞰湿地公园,充满了活力(央广网崔书民摄)“过去,这里是稻田、鱼塘和废弃垃圾场的混乱组合,环境被溶解。如今,经过精心建设,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湿地公园,拥有1200英亩的绿地。植树、喷洒杂草、补种花卉,维持生态改善,同时也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、收费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经理肖青青介绍,游客在湿地公园拍照(央视记者兼摄)“老民居更新”:演绎社区故事,将社区作为人居工程的先导重点,坚持“合作、共建、共管、共享”的理念,对设施、设施等提出300条建议,最终确定了今年“四共”计划的方案。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与城市和谐融合(中央广播网Repuhiti摄)居民参与设计,共建活动空间,共管服务机制,共享改造成果。从拆除围墙到整合,邻里联系在共创中变得更加紧密。在“石榴籽之家”讨论、跳舞,真正实现了环境优美、人民热情、社区丰富的良性循环。后改造后,社区绿化有所改善。现在树木绿了,停车场规范有序,不像以前了。 “改造后,走着走着感觉好,环境干净。阿克苏市通过“微改造、精细化提升”,在保持街区和人居环境质感的同时,提升了功能和品质,让老城区焕发了新的生机。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参与者”,定期推动讨论协商,真正实现了共同目标。构建共享管理。城市更新打造幸福空间,筑就人心。从水、电、对人的关怀老年人的改造始终围绕居民最迫切、最实际的问题,大家出谋划策,真正成为家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,这种自下而上的共治模式,盘活了老城区,创造了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。金砖四国。 .惠及51,000户家庭和约175,000人。 2019年以来,我们陆续打造了阳光里、仙鹤里、戈泰里等国家级旧住宅区改造亮点。 2025年,我市申请实施社区改造项目4个,总投资1.6亿元。计划改造旧居民点142个,涉及建筑1177栋,受益户数3.2万户,近9万居民。目前已更新燃气管道3公里,供热管道8.6公里,供水管道7公里,新增停车位713个,有效解决生活质量维护过程中管网堆积、排水不畅、停车难等问题。学术芬芳:滋养边疆文化、折射心灵的沃土精神田野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为新时代区域边界,扎实推进文化富区工作,传承国粹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认同感,切实构建有形有形的华人社区,2023年,阿克苏市启动了中国国学研究院项目建设,并于年底投入使用。阿克苏国学书院(总台央视记者 丁安 摄)阿克苏国学书院自建院以来,始终以“国学展、诵读、教、修”为主要方向,致力于以“有趣、实用、新颖、生动”的形式呈现国学经典、传统艺术、民俗文化、代表性人物故事。工艺品等,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同时,学院引进专业团队,组织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活动,如国学讲座、诗词朗诵、传统技艺研习班等。阿克苏市齐镇伊干中心小学的学生埃利热·阿合买提经常参加学术活动,感受到浓厚的传承氛围。他表示,今后他会与同学们分享所学到的知识。在书法工作坊里,他跟着老师临摹笔画字帖的笔画,体会到了书写的韵律美和力量。他说:“我以为书法很难,但参加这次活动后,我发现只要努力学习,就能写出漂亮的书法。我想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特别活动(Repuhiti,出版央广网摄)阿克苏市文联干部阿里米尔·阿里木介绍,书院作为文化阵地,供各族群众和游客参观体验。学院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,包括教师、学生、离休干部等,他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义务为游客讲解、指导、组织活动。经过他们的努力,书院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基地,成为展示南疆、闪耀新疆的“文化富疆”的金名片。中国国学研究院的成立,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。在书院的滋养下,阿克苏市正在逐渐形成玛湖。弘扬传统、热爱文化的氛围,为边疆地区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。学生们参加学院组织的专题活动(崔淑敏摄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版)。旧城改造如刺绣般精致,一砖一瓦编织改善民生福祉;湿地修复如织锦般浓密,一草一木都铺展着绿色形象;而哺育文化就像一场静谧的春雨,滋润着每一个字的边界的灵魂。今天,风吹过阿克苏河畔的芦苇,带来湿润清新的气息。湿地公园里,白鹭飞翔,野鸭戏水,市民漫步栈道,享受大自然的馈赠。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在这里融为一体,保留怀旧记忆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。中国国学研究院是弥漫着书声,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,滋养着城市文明。 上一篇:第138届广交会闭幕,60%以上移民来自“一带一路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